|
|
|
|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2006-2-7 |
|
|
|
杜青林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回顾
2005年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些理论、方针、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我国粮食增产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稳定面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
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可达5%。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1.4万个。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1.082亿。
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8%。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大财政专项,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难度加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稳定性较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损失增加,形成的威胁增大。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认识
回顾“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集中体现在“五个必须”上。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和保护,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
三是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为此,必须抓增粮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粮,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靠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粮增收“双赢”。抓住了增粮增收两大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赢得了主动权。
四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由弱变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业“七大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必须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水平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健全抓政策落实的机制,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才能够从容地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就。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阶段性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第一,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第三,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二)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高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储备和供应,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实施“九大行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同时,要加强粮食加工转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要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同时,大力推进畜牧水产的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的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重点制订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药、饲料、兽药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管理,强化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要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信息来源:《求是》杂志2006年第3期)
|
|
作者/出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阅读次数 [15893]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主 办:前郭县农机服务中心 |
地 址:松原市源江西路402号 |
邮 编:138000 |
电 话:0438-212330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