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并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
2018-10-11

  仓廪实、天下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购销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仓储物流能力大幅提升,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流通监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从饿肚子到“吃饱”“吃好”

  今年76岁的北京市民阎先生至今还记得年轻时在山西拿着粮票排队买粮的日子。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15斤粮食,饿肚子是常有的事。1978年以后,随着生活逐渐改善,他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的问题了。到1993年,食粮供应更为丰富,国家取消粮票后,他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粮食品种了。如今,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现在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中国粮食研究中心主任颜波认为,4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近20%人口的奇迹。

  40年来,粮丰民富,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品供给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粮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主副分开、家庭作坊式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转变,吉林大米、广西香米、山西小米等粮油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优质粮油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从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

  40年来,粮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从保护价收购到托市收购到价格支持政策,再到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种粮农民持续稳产稳收机制基本理顺。

  在粮食行业工作了48年的河北柏乡县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是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见证者。1974年,他刚到粮库时,按照国家下达的任务征购粮食,农民每年交售“爱国粮”。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1990年,为了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3年,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丰收、保护价上涨的情况,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3项政策,并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2004年至201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四补贴一支持”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2014年至今,相继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逐步下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改革进程体现了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尚金锁说。

  40年来,我国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稳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从指令性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转变。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粮食管理事权的责任,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4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历次粮油价格大幅波动时,中央和地方都及时动用储备粮油,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保障军需民食、平抑市场粮价、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来,我国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剂国内粮食供求余缺。国内外粮食市场联动性逐步增强,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等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多元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坐落于吉林省松原市的中粮松原库是北粮南运的重要出口,年中转能力超过100万吨,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可实现60节火车整装整卸,同时装卸火车2列。

  “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颜波说。40年来,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销格局发生了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根本性逆转。2017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3400亿斤。建设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来,我国构建起以大连北良港、广东新沙港、上海民生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等粮食物流基地为枢纽,以各级粮食中心库为节点,以遍布全国的粮库为基础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运输已经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路联运。东北的铁路散粮专列可实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四散化”运输。辽宁锦州港、营口港等6大港口,与山东日照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广东黄埔港等港口遥相呼应。

  40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焕然一新,布局不断优化,为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落后仓型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化的粮库遍布各地,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成为主流仓型。粮库80%以上能够满足“四散”作业需要,78%以上装备了机械通风系统,57%以上装备了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41%以上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仓储物流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绿色储藏、智能仓储、电子信息、快速检测、新能源利用和生物杀虫技术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我国粮食仓储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阶段转型发展。

作者/出处:经济日报 阅读次数 [1016]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59]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441]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93]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69]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63]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88]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89]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309]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56]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61]
 

主 办:前郭县农机服务中心 地 址:松原市源江西路402号 邮 编:138000
电 话:0438-2123305